新聞動態(tài)
發(fā)布時間:2022年10月20日 瀏覽次數(shù):4733
在秋冬交替之際,很多寶寶容易發(fā)燒生病。除口服藥物、物理降溫外,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呢?近日,記者采訪了許昌中醫(yī)院兒科主任趙文鴿。
“這個時候,可以用小兒推拿療法幫助寶寶退熱。”趙文鴿說,小兒推拿療法是在中醫(yī)基本理論指導下,根據(jù)寶寶的生理、病理特點,對其體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特殊手法,不僅可以治療疾病,而且能起到“未病先防”的作用。
氣候寒熱交替,寶寶臟腑嬌嫩,容易外感邪氣進而發(fā)燒。根據(jù)感邪不同,發(fā)燒又分為風寒和風熱。前者表現(xiàn)為發(fā)熱伴鼻流清涕、咳痰清稀、咽不紅,舌質淡,苔薄白;后者表現(xiàn)為發(fā)熱伴隨鼻流黃稠濁涕,咯痰黃稠,咽腔充血,舌質紅,苔黃或膩。若伴咯吐大量痰液則為夾痰;若伴腹脹便秘、口臭則為夾滯;若伴驚厥或睡眠不安則為夾驚。
趙文鴿介紹,寶寶的癥狀不同,推拿的手法也不同。在積極用藥的同時,家長可以根據(jù)孩子不同的癥狀,以發(fā)熱為主,兼夾癥為輔,選取不同手法,每日1次或隔日1次進行推拿,可以有效幫助寶寶退熱,減輕癥狀,縮短病程。
“發(fā)熱推拿必備手法有開天門、推坎宮、揉太陽、揉耳背高骨,此為頭面四大手法,其有清熱解表的功效,是發(fā)熱推拿的必備手法?!壁w文鴿說,開天門是由寶寶眉頭之間向上直推額上發(fā)際處,反復推進20次,每次10至15分鐘,每日1次;推坎宮是自眉頭起,沿眉梢呈直線輕推;揉太陽是用拇指指腹按壓左右太陽穴,分別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揉16圈;耳背高骨位于耳后入發(fā)際處,乳突后緣下陷中,用拇指揉50至100次。
治療風寒證常用手法:推三關、揉外勞宮、掐揉一窩風,能有效發(fā)汗透表,祛風散寒
三關位于前臂橈側,陽池至曲池連線,推三關時用拇指橈側或食指中指面自腕向肘推。外勞宮定位在掌背第三、第四掌骨岐縫間凹陷處,揉外勞宮就是以拇指或中指端揉之;一窩風位于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處,掐揉一窩風是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。
治療風熱證常用手法:清天河水、揉雙涌泉、推背,能疏風散熱
天河水又名天河,位于前臂正中總筋至曲澤呈一直線,清天河水時要從腕橫紋推至肘橫紋;雙涌泉位于足底部,足卷曲時前部凹陷處,揉雙涌泉時用拇指按揉;推背是用掌根沿背部反復單向推壓。
夾痰證常用手法:揉肺俞、運內八卦、揉膻中能寬胸理氣、宣肺止咳
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,用拇指按揉;運內八卦是以掌心為中心,從中心至終止指根2/3為半徑所作圓周內,每次100至200次;膻中位于兩乳頭連線中點,用拇指或中指著力,按在膻中穴上,腕關節(jié)輕輕擺動或回旋揉動。
夾食積證常用手法:揉扳門、摩中脘、分腹陰陽,能健脾和胃,理氣消食
扳門位于手掌大魚際處,用右手按揉板門,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能止瀉,反之能止嘔;中脘位于上腹部,胸骨下端和臍連線中點,用手掌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,每次50圈;分腹陰陽是沿肋弓角邊緣自中脘向臍,向兩旁分推,每分鐘100至200次。
若夾驚厥或夜臥不安:清肝經(jīng)、搗揉小天心、掐揉五指節(jié),能平肝瀉火,鎮(zhèn)驚安神
肝經(jīng)位于食指末節(jié)螺紋面,由指根向指尖直推為清肝經(jīng),每分鐘100至500次;小天心位于大小魚際之間,用中指指尖或第一指關節(jié)凸起處搗;五指節(jié)為手背第一指間關節(jié),用拇指食指依次掐揉,各掐3至5次,揉30至50次。
趙文鴿提醒,若經(jīng)過上述方法治療后,寶寶仍然高熱不退,精神差,則需立即至發(fā)熱門診就診。